百年学府底蕴
引领教育财务数字化浪潮
作为上海市属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,上海大学由教育部与上海市政府共建,是国家“211 工程”重点建设高校、上海市高水平地方大学建设高校,国家“双一流”建设高校。
百年积淀下,其师资力量雄厚,拥有两院院士、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百余人,科研实力强劲,在材料科学、人工智能等领域屡获突破,年均举办超千场学术活动,师生足迹遍布全球。
图为:上海大学校区内的钱伟长雕像
作为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的高地,上海大学每年需应对大量市内出行用车场景:社会调研、学术会议,校企合作等。其用车需求复杂度与频率都比较高,传统管理模式已难以匹配高效运转的需求。
自2022年起,上海大学全面推进“财务数字化转型”,率先完成校园5G专网覆盖,构建云网融合的数字底座,并启用财务智能报销系统——通过嵌入内控规则,对接税务平台查验发票真伪,实现预算、核算、报销全流程线上化,为后续引入第三方数字化服务商奠定基础。
数字化转型前夜
痛点与选择
回看上海大学的财务数字化转型之路,不难发现传统用车报销模式下效率与合规层面的隐忧:
● 流程繁琐:员工需手动填写市内差旅结算单,填写出差人、出差时间、发票金额、经费项目等,同时规范粘贴车票。纸质发票堆积如山,财务审核耗时耗力;
● 管理盲区:线下用车数据难追溯,业务真实性审核难度较大;
● 资源浪费:大量时间耗费在贴票、审票环节,财务人员难聚焦核心工作。
值此背景,上海大学选择滴滴,有四大核心考量:
● 合规适配性:滴滴企业版提供标准化数据接口,无缝对接财务管控系统,满足全流程线上管控需求;
● 规模与口碑:上海大学同步开启多家服务商考察,发现滴滴具备过硬的技术能力与成熟的售后服务,能够快速响应用车需求,保障系统稳定性,降低高校试错风险;
● 数据安全:作为国内商旅行业首家拿到SOC 2 TypeⅡ鉴证报告的服务商,滴滴从网络和系统安全保障、到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,再到个人信息保护,全方位保障每个环节的信息安全
● 创新方案匹配:首创适应高校生态的“个人垫付+高校开大票”模式,精准解决高校报销痛点,成为全国首家落地该方案的高校。
最佳实践
数字化管控如何重塑高校市内出行体验
制度层面,借助滴滴企业版,上海大学完成从“人治”到“智治”的转型升级:
● 规则嵌入系统:用车通过市内出行平台,填写用车备注,系统自动校验合规性,违规订单无法提交;
● 全流程线上化:行程数据实时同步报销系统,员工一键勾选订单申请报销,经项目负责人审核业务真实、合理性后,财务审核报销,效率提升80%。
效率与监管层面,随着“个人垫付+高校开大票”模式的落地,一张大票终结了此前票据海洋的历史——
● 行业首创组合方案:滴滴为上海大学提供统一开大票服务,财务结束了埋头数“差头票”的历史,极大减少了票据核算工作量;
图为:上海大学与滴滴合作的创新管控方案
● 透明化管控:行程时间、路线、车型全记录,杜绝虚假报销。数据与税务系统直连,确保发票真实合规。
用户体验层面,教职工仍需垫付,但体验与企业支付环境下无异,事后无需开票报销。同时,在用车类型有多种选择,使得便捷与规范并行:
● 无需个人开票:教职工垫付车费后,系统自动归集数据,省去手动开票步骤;
● 多场景、品类覆盖:支持出租车、网约车等多种车型,满足不同用车场景需求,如调研考察、市内参会等。
成果与启示
高校财务数字化转型的标杆实践
随着上海大学公务出行用车数字化转型项目的成功,不同高校纷至沓来,如上海对外经贸大学、上海政法大学、汉江大学等,了解上海大学的实践成果:
● 效率跃升:财务审票工作量减少80%,单据报销时长从以天为单位缩短至分钟级;
● 合规管控:用车人、用车区域、用车金额、支付记录等业务要素,可通过平台全过程监管;
● 模式创新:作为《基于大智移云的高校管理会计数字化转型——上海大学应用管理会计转型案例》的一部分入选2023年财政部管理会计案例;
● 福利加磅:每年开学季、毕业季,滴滴向上海大学发放因公、因私用车优惠券。高校节约经费,教职工个人用车同享实惠;
上海大学的创新实践,为其他高校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样板:
● 拥抱开放生态:选择具备多种标准数据接口的大型服务商,享受安全稳定的服务保障;
● 平衡合规体验:以技术手段嵌入管控规则,而非依赖人工约束。同时技术方案可以因地制宜,如“个人垫付+高校开大票”的管控模式;
● 敢为人先:高校虽非商业机构,但可借鉴企业级方案优化管理。
在此服务过程中,滴滴也进一步提升了对于高校群体的服务价值,开创了诸多服务先河,如首个适配高校财务制度的管控体系。滴滴将持续以出行数字化为切口,助力高校构建全域智慧管理生态。
上海大学的实践证明,通过借鉴企业数字化转型思路,引入以滴滴为代表的平台,可实现在严守财务合规底线的同时,释放管理效能,更以“先行者”姿态为全国高校树立标杆。
未来,随着教育财务数字化的深入,滴滴将持续以创新方案,助力更多高校打破管理桎梏,迈向“智慧治理”新时代。